阿里影业参与博纳影业私有化 注资8600万美元

2015-12-17 行业研究

展示量: 4076
  互联网公司正跑步进入影视界,未来,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都将为“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打工!
  一年前,于冬心曾如此预言,一年后,他自己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12月15日,于冬一手“拉扯大”博纳影业集团(NASDQ:BONA)宣布,已与Mountain Tig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母公司)以及其全资子公司MountainTiger Limited达成最终私有化合并协议。
  根据合并协议,母公司将按照普通股每股27.4美元或美国存托凭证ADR(每2股美国存托凭证等于1股普通股)每股13.7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在交易中,公司估值约10亿美元。以上交易价格较2015年6月11日,即博纳于2015年6月12日宣布收到私有化邀约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12.86美元溢价6.5%,相比6月12日之前30个交易日均价溢价20.4%。
  合并完成后,母公司的股东也产生一定变更,新投资者包括UranusConnection Limited,阿里影业集团,Willow Investment Limited以及All GainsVenture Limited.
  同日,阿里巴巴影业(1060.HK)宣布,将参与博纳影业集团的建议私有化,出资额约8600万美元,待博纳影业私有化交易完成后,阿里影业将间接持有博纳影业约10%的股份。
  “喝”出的“副乡长”
  电影制片人王璐对于冬的印象是中国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他深爱着电影。这一点,影视圈内鲜有人持不同意见,而这样的评价背后有酸楚、有不懈、有青春、有奋斗、有成熟与理性。
  2011年,本报记者当时在北京电影学院某投资班上课,作为老北电人,于冬曾被邀请到该班授课。
  或许是回到母校的原因,平时采访时较为克制的于冬当天还主动讲起了自己当年背着拷贝做“推销员”的经历。话语间可以听得出于冬的酒量不错,经常是一杯酒卖一个拷贝,一个拷贝能赚1万块钱。到1999年,于冬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发行人员“喝”到了发行科副科长,相当于副乡长。
  但杯酒之间更多的是一位深爱电影的年轻人的无奈。这种无奈一在于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行,二在于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1993年,当时的广电部就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主要改革的就是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通过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发行等方式进行结算(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二是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掌握。
  这一浪潮推动着社会资本的涌动,到了1999年,更是达到了高潮,新画面的张伟平投资拍摄了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王中军投资拍摄了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而于冬则是在北影厂的台阶上晒太阳。
  1999年,于冬成立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做的仍旧是发行,当时的政策还未给予这样的民营公司相应位置。
  2001年,公司获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持有电影发行许可证的民营公司,如此一来,于冬可按照自己的一套营销战略做电影发行了。
  2001年,于冬首次约请全国20多个城市媒体同时开始宣传,并打破传统排期模式协调各地发行公司共同推动电影上映档期。一部成本只有200多万元的《我的兄弟姐妹》最终在内地获得了2000万元票房,这成了于冬的成名之作。
  通过这部电影,于冬结交了该片制片人——香港电影人文隽,此后,博纳逐渐成为香港电影在内地的主要发行商。
  2003年,意在扩大文化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保利集团,选择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成为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博纳文化占49%的股份。
  到2005年,保利博纳占据了整个香港片在内地发行的85%的市场份额,包括合拍片、港产片的引进,曾经注册资金只有800万的小公司迅速成为内地知名的民营电影公司。
  资本高手的对赌游戏
  “尽管阿里影业10%的股份并不算多,但阿里的身影出现在博纳影业的公司里,还是很让我们意外。”但王璐也表示,“于冬也是一个资本高手。”
  从2005年到2006年两年期间,国有资本、民营和社会资本,以及外资的进入,使得混合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电影投资的主要形式,民营机构逐渐取代国营机构而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下,必须进行产业链的整合,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整个管理层必须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能够一致,最终,因种种原因,于冬选择通过股权回购控制权,让博纳脱胎换骨。
  博纳国际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依托博纳电影强大的影片资源和营销力量,博纳广告公司和博纳演艺经纪公司先后宣布成立。
  从2007年到2010年6月,博纳已完成三轮融资
  2007年初,在投资高增长和文化类企业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顺利向保利博纳注资,此举使得保利博纳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和资本对接的内地民营电影公司。这一融资不仅在2007年的传媒投资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更把保利博纳推上资本关注的前台。
  红杉资本的进入对于保利博纳而言是一次洗礼,无论是对于冬本人还是对公司的管理架构的梳理。当年,博纳投入1.2亿元人民币拍摄了《三国之见龙卸甲》、《兄弟》、《赤壁》、《江山美人》等影片,成功跻身电影投资制作领跑行列。
  2009年,金融危机末期,风投又群体出击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不过,还是经过一番对赌游戏,博纳引入了新的国际投资者,金额为1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原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以及新加入的经纬创投中国基金。
  2010年,已正式更名的博纳国际影业集团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后,已经发展成为“拍片数量第一,票房总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销售额第一,海内外获奖第一”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同年,博纳国际影业集团纳斯达克上市,于冬是最大股东,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传媒第一股,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
  能够与这些顶尖投资者合作,于冬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也是一场既简单又刺激的对赌游戏。
  互补型的合作
  虽然上市当天股价破发,但影视界还是相对感性一些,包括王璐等制片人记得的依旧是在华尔街敲钟那一刻于冬的喜极而泣,“那年,于冬应该是39岁,算是中国电影界最年轻、最成功的电影企业家。”
  对于在美国的上市,于冬曾表示,电影产业链的蓝海充满了拓展机会,随着本土电影海外影响力不断增长,国际销售也必然带来增长。十年后,中国电影的市场接近600个亿,这就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全球第一大市场和第二大市场的合拍,这会形成一个潮流。“就是你去美国上市干什么。通过迅速增长的中国电影产业寻求和美国电影的合拍。”
  当年于冬用“吼三声”来形容其布局,也就是发行、制片、院线建设,上市后的博纳也是按照如此布局发展。但电影的世界悄然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时代里,影业公司的全产业链远不止传统三样,而是泛娱乐时代下的整体布局。
  对于这一点,华谊兄弟算是典型案例。
  首先是与互联网企业的相拥。2012年,通过收购,华谊兄弟成为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东;2013年华谊兄弟并购广州银汉科技,在游戏业务上的布局再下一城;日前,华谊兄弟发布公告称,拟掷19亿元投资英雄互娱,持股20%,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频繁出手以及年报可喜的数据使得华谊兄弟的“四轮驱动”(电影业务、艺人经纪、电视剧业务、游戏产业)相对稳固。加之IP以及衍生业务的布局,华谊兄弟的市值一度到790亿,而博纳市值仅为50多亿元左右。
  就以今日为例,博纳影业的股价为13美元,市值8.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3亿元),而华谊市值为40.63元,市值560亿元,是博纳的十余倍。但博纳近几年的制作、发行电影的能力与华谊、光线等不相上下。
  “互联网+低估值,促使我选择回A股。”今年上半年,于冬曾在某论坛上表示,“博纳这5年一直专注做内容上下游,去年互联网融合加速,我们也在观望,但内容始终是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一环,我们不需要去建生态系统,我们要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一环。接下来博纳的目标是要把内容做到最好。”
  除了内容,于冬曾表示,博纳在做好内容的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小循环,包括制片发行放映,这个小循环做好了以后放到BAT的任何一环都是可以的。
  “从博纳影业的股权结构看,博纳影业第一大股东是于冬,持股比例32.3%,私有化交易如果完成,阿里影业投资入股的比例是10%,只是小股东,于冬还是有控制权的。”文化产业投资人吴志坚表示。
  于冬也曾表媒体表示,博纳影业私有化之后,董事会依然会以他和博纳的创业团队为核心构成。
  业界分析,之所以引进阿里影业,于冬更多还是看重其平台的业务,与博纳影业是互补的。
 
Copyright©创业联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5139号
商务与客服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