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胰岛素的分类及发展史

2019-03-15 行业研究

展示量: 44330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为了控制这种病,也为了减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
 
 
 

行业分析

 

1.市场规模、发展历史、市场产品的分类和构成等。

 

(1)市场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已有糖尿病患者1.1亿人,其中约有糖尿病I型患者(即胰腺完全失去分泌胰岛素功能)1000万人,Ⅱ型糖尿病患者(即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占据90%,其余为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目前Ⅰ型糖尿病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此外,没有根治Ⅱ型糖尿病的方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治疗方案基本按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的路径开展,其中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治疗始终且效果较差,当单纯干预生活方式无效后开始降糖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渐渐损失,降糖药会越来越难以控制血糖,此时则需要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给药)。可以说,所有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胰岛素给药。胰岛素给药主要有两种方式: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相比,胰岛素泵具有痛苦性小、给药稳定、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优点,但是价格昂贵,单单泵的价格最低就需要2.5万起,针头和导管等耗材的支出更是以最低每周600元人民币计算,然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均年花销仅为465美元(约3115元人民币)。因此,我国大部分患者使用的是治疗效果并不好但价格低廉的胰岛素笔,长期持有胰岛素泵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仅有4万余人,仅为0.4%。从上可知,我国对价格低廉的胰岛素泵需求极大。

 

(2)发展历史

胰岛素注射技术经过了注射器手动注射→注射笔注射→胰岛素泵这一过程,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体积更小的自动化给药胰岛素泵。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其治疗原理很简单,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泵主机、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输液管前端有一引导针扎入皮下,泵由电池驱动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注射入体内。使用者按要求设置不同的剂量存入微处理器中,胰岛素注射量由微处理器控制,一般设置为基础量和餐前注射量两种,以使全天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1960年,Arnold Kadish博士在洛杉矶发明了第l台胰岛素泵,它可以连续输注胰岛素。由于该装置十分笨重,以至无法广泛使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一步提出了胰岛素理想输注的概念,即应具有基础输注量和餐前胰岛素大量输注。从此便开始研究制造皮下生理性胰岛素输注装置。1978年,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便携式胰岛素泵(csll泵)。早期的胰岛素泵体积相当大、笨重,而且电池要经常反复充电,胰岛素需要稀释。通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泵的体积越来越缩小,并制造出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开环与闭环“人工胰”,由于在体内自动连续监测血糖的葡萄糖感受器研究中存在诸多困难,开环式“人工胰”迅速发展起来。美敦力从1980年生产胰岛素泵,是第一个通过美国FDN认证的生产胰岛素泵的公司,目前已占有全球56%的胰岛素泵市场。

 

(3)市场产品的分类和构成

胰岛素给药可以分为:

○ 胰岛素笔: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给药不稳定,痛苦性高,使用率高。

○ 胰岛素泵:给药稳定,方便携带,价格高昂,使用率低。
 

 

2.竞争情况分析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见的胰岛素泵是由泵、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组成,每2-4天更换一次输注管路,在皮下埋入一个小的软管即可。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天天打针使患者在糖尿病后期较痛苦这种问题,使用更为方便。然而,如果在皮下的软管过长或者处理不好,可能会形成打结,这样会影响胰岛素的输注。如果软管打结打死,胰岛素无法输注,会导致严重的高血糖。除此之外,目前已经发现胰岛素输注软管另一端的软针埋在皮下2-4天会造成患者伤口感染造成皮肤溃烂。另外,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胰岛素泵需要极为精密的一体式减速直流电机和其他精密器械来确保胰岛素持续、微量、持续的注入体内,目前如此高标准的电机和精密器械只能依靠瑞士进口,因此造成胰岛素泵的售价十分高昂,需要经常更换的针头和输注管道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优劣势比较

 

(1)优势:

a.研究资源已有,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竞争力。

b.性价比高,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同类型产品。

c.技术研发平台优势。

 

(2)劣势:

a.取得相关认证慢,未来相关市场发展不可预测。

b.市场中没有同样的技术可参考,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

Copyright©创业联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5139号
商务与客服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