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理财的策略

2014-12-05 基金理财

展示量: 5546
基金理财的策略
    基金理财是现在人们比较青睐的一种投资产品,在进行基金理财时,投资者需要规划一个科学的理财策略。基金理财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投资方式的选择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基金理财的基本策略。
    一、投资方式的选择
  投资基金的投资与其它投资一样,首先必须投入资本,投资基金的资本投入就是要买到投资基金,投资人可以从一级市场的发行中心认购,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在一级市场上购入的基金是按基金单位的净资产值定价的,这样就与二级市场上现在的基金趋于净资产的价格有一定空间,所以,人们很积极地认购一级市场的基金。1998年新发行的基金上市之后的价格平均比发行价涨80%。在这种情况下,买一级市场的基金就像做股票的一级市场一样,不用选择基金品种,也不必等待基金的投资回报,买了基金就挣到了钱。由于基金将大规模发行上市,今后的一、二级的差价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当开放式基金上市时没有发行和流通市场的差别,随时可以购入,就更不存在一、二级市场差价问题了。封闭式基金的申购方式也完全与申购新股相同。程序也是要开立基金上市证券交易所的股东账户,然后选择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委托申购。
  在一级市场上没有申购到基金,不等于就不能进行投资基金的投资了。投资人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到别人抛出的黄金。不过投资人一定要清楚,高出发行价的那部分差价是被基金的卖出者拿走了,基金经理人只对一级市场上购入基金的资金投入负责。投资人可按自己的购入价格,结合基金每年的可能收益率去推算自己在将来的收益。
  买到了基金以后,投资者还面临着两大类投资方式的选择。一类是长期持有基金,一直到封闭终了,每年参与基金的分红,形式上类似储蓄的存本取息。这类方式风险在于基金动作可能出现失误,基金的投资领域出现长期的低迷等,都会使投资人的收益预期不能实现。以这类方式进行投资也不能过于呆板和教条。比如,就买入环节来说吧,总得选择基金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机;基金价格涨得太离谱了,也不妨卖掉基金,等到它向净资产价值回归之后再次买进。这样既可以作为基金投资人获取基金投资收益,又可以从市场差价中获取额外的收入。
  二、投资选择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是投资的主体,选择一个理想的投资基金是关系到投资人能否收益、收益大小的大问题。就是在我国规范的投资基金建设刚刚起步的条件下,对为数不多的投资基金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以炒作的方式买入投资基金,选择的着眼点是题材、是通过技术分析对上升空间进行判断,至于投资基金的效绩、经理人的水平等全都要服从于市场的价格波动给出的买卖点。这各选择我们在股票投资中讲得不少了。在这里主要介绍以长期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投资基金时,如何对不同的基金进行选择。首先,可以从基金资产净值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投资基金的收益能力。同样是在上升的股市投资中,某基金的基金净值增长率超出其它基金,说明这是一只积极进取型的基金。同样是在跌市中,某基金的基金净值跌幅明显少于其它基金,或者根本不跌,说明该基金是一只稳健的安全的基金。如果一只基金兼有上述两个特点,那无疑是首选的投资基金了。
  其次,还可以从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来判断基金动作的自信心和规范程度。一只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的基金比一只黑匣子中操作的基金当然要强得多。投资于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基金,投资人会感到自已的权益在自己的监督之下,而且也可以根据情况及时做出决策。当然,把什么都抖出来了也有不利之处。
  再次,投资人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公布的投资组合来分析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理念和对大势的判断水平。如果一轮上升行情中,基金持有的股票都是本轮行情中的死亡板块,可以断定基金收益水平肯定不高,基金经理人不善于把握市场热点。如果在市场明显走弱的调整市道中,基金的持股仓位几乎接近基金净值的80%(这是《暂行办法》中规定的持股上限),也就说处于满仓状态。那么,就可以认定该基金的经理人和顾问委员会对行情的判断出现了错误。或者说把握市场节奏的能力不强。可能有人会辩解说,投资基金嘛,就是要长期投资。可是我们并没有在任何规定中看到有关条款。国际上机构投资人的平均持股时间也少于个人投资人。如果真的要求投资基金长期持股的话,那么,大家就不要投资于投资基金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在账面上的赢亏中波动,最后赶上不景气的时候清盘,说不定还是亏损的。
  最后,再谈谈通过选择经理人、选择发起人来选择投资基金的问题。在没有投资基金经营业绩记录,没有基金信息披露材料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新基金刚刚上市之时。
  综上可以看出,基金理财基本策略的两个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投资者需要区分清楚。风险投资公司提醒各位投资者只有掌握了基金理财的策略菜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正确的基金理财,从而增加自己的收益。
Copyright©创业联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5139号
商务与客服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