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三大缺陷

2014-11-19 金融

展示量: 10191

 
  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竞争力应该说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要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态势。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型技术的基础上,如何面对大国金融是我们的战略问题。这样一个大国金融核心要富有弹性,要有良好的透明度,和金融功能的高效率。同时要有趋优的资源配置机制,又要有很强的风险平滑能力。这样的大国金融既是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性的,又是开放的、国际性的,还是高技术化的、便捷的。只有把问题看清楚了,我们才能找到改革的着力点。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存在比较大程度上的垄断性,市场化的程度是不够的,金融市场的效率相对是比较低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垄断特征主要表现在是一个准入的管制。民营资本在过去虽然没有法律和规则说你不允许发起设立,或者说不允许参股,但是在事实上是有歧视的,也就是说在准入的管制上对民营资本是有明显约束的。同时,我们这个市场的垄断性还表现在价值的管制。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金融体系竞争的结果是不够充分的超额利润是非常明显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也非常低,从而就造成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包括出储户和投资者之间的收益是不平衡的。金融效率低也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中国的广义货币M2的存量与GDP之比接近20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这个比例在美国是58%,日本是140%,欧盟是61%,我们是200%%。
 
  这样的高比重既反映出同样压力,更反映出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金融效率低垄断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是金融结构的弹性非常低,吸收和平滑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在微光经济学里,金融结构的弹性既来自于竞争、透明度和市场化的机制,更取决于金融体系的证券化程度或者说取决于金融资产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在于价格波动,而在于风险的持续积淀或风险的存量化机制。要使一个国家的金融得以安全有效的运行,必须要创作一种风险流量化的机制,就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无论是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还是从资本资产的证券化来看,中国金融结构都是相对刚性的,刚性化的金融结构为中国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三是开放度不够,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中国金融体系之所以要开放,要大幅度提高其国际化程度,是因为要维系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又能在全球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从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现状看,显然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成长,我们目前的金融体系无能为力。中国经济究竟要走哪条道路?显而易见是要维持一个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其中金融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功能。中国的金融与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度比较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QFII之外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还存在制度性障碍外,人民币还不是可以自由交易的货币。国际化程度较低的标志是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投资比例低,外国企业还不能在中国市场上市,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影响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金融在全球配置资源,同时又在全球分散风险的能力。
 
  关于中国金融的未来,风险投资公司创投人认为,在中国构造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模式是有争议的。我本人主张:在中国应构建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又能在全球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此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全面推进金融结构的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近中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Copyright©创业联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5139号
商务与客服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