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养老保险划算吗

2014-11-27 养老保险

展示量: 6301


  最近关于中国社保缴费率高不高的问题,专家们打起了口水仗,但我觉得很多人都搞错了方向,缴费率必须要和回报率放在一起参考才有价值,单纯的看一个缴费率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你交社保是为了到时候能够享受回报,没有人是纯粹为了交社保而交社保,那就变成活雷锋了。
  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帖子,讲的就是社保缴费问题。现在超过九成的人,只知道自己交了社保,其他就一概不知了。你知道自己每个月要交多少社保吗?你知道还需要缴满多少钱吗?你知道退休之后能够拿到多少钱吗?如果有人问你这三个问题,估计很少人能够准确回答出来。也不怪老百姓这么无知,实在是社保制度太过复杂了,每个地区还不同,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也不一样,更要命的是制度本身还一直在更改。政府似乎只是要你交钱,并不要你了解情况,所以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宣传。
  公民交纳的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由企业代缴公民收入的20%,公民直接交纳收入的8%。而退休以后领取的养老保险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余额。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说是170个月和139个月将你的个人账户上的钱全部发完,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只是按照1/170或者1/139每个月支付,而不管你的个人账户里的钱是否发完,其原因也非常简单:不能够使得退休人员在某一个时点以后的退休金有大幅度的下降而造成社会问题。
  如果是一次性缴纳养老金,有几条经验总结如下:
  1、类似的政策各地略有不同,全称是“一次性补缴15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所以缴费水平因地区而不同。只要已到退休年龄且满足相关政策要求者都可以参加。
  2、现在人口红利还没消失,也就是说,交社保的人多领社保的人少,所以养老金确实在按年度增加,这个趋势近年都不会改变。
  3、一般的缴费水平都是领取三年左右就可以“打平”,所以是否参保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衡量。
  4、因为是一次性趸缴,按月领,参与人还应该考虑:是否已有类似的保险和替代率的问题,替代率低的,即便有类似的保险业还是有必要参加。
  5、以投资收益算的话,按照5%的年收益率算,5万元的年收益是2500元(不考虑税),案例中的养老金收益已经远远高出这个水平。
  退休后所得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过渡性养老金=本人视同缴费帐户/120,只有1994年1月以前参加工作且具有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的人,或转业军人,或机关到企事业工作的人员才有此部分。
  视同缴费帐户=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8%*12*1993年底以前视同缴费年限(1993年前的连续工龄)*(1+10%)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大约为:社会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12月,目前60岁退休的为139个月,55岁退休的为170个月。
  3、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指数之和)/(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月数)。
  视同缴费指数=1993年所在地(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993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实际月缴费工资指数=本人月缴费工资/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过程中,以后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退休者越来越多,养老保险的支出还将越来越大,收入也将越来越少。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而据全国社保基金会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规模预计也才1.5万亿元。
  20世纪70年代末智利“部分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情况和今天的中国类似,实际上已经是“现收现付”模式,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1980年底,智利政府宣布执行新的养老金制度,其内容包括:每个参保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交由私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运作,参保人可以从众多的基金管理公司中随意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只有当养老金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宣布破产时,政府才最终出面弥补资金缺口。
  智利和中国同样处在老龄化过程中,为什么先前国家管理的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而私有化却“一抓就灵”,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如果说养老问题的解决是搭了智利经济腾飞的“便车”,可是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并不输于智利,养老改革为何没搭上“便车”同样值得思考。
Copyright©创业联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5139号
商务与客服联系微信